卫生部对10个城市的上班族健康状况调查显示,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员工占48%,尤以经济发达地区为甚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,目前约70%的人不同程度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,或有着亚健康的体验。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IT、科研、金融、新闻、公务员、广告、出租车等行业,症状主诉多种多样如浑身无力、容易疲倦、思想涣散、头痛、面部疼痛、眼睛疲劳、视力下降、鼻塞眩晕、起立时眼前发黑、耳鸣、咽喉异物感、胃闷不适、颈肩僵硬、早晨起床有不快感、睡眠不良、手足发凉、手掌发粘、便秘、心悸气短、手足麻木、容易晕车、坐立不安、心烦意乱等,但理化检查无器质性病变。
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,称为第三状态,它是客观存在的。这种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独立存在的阶段,但却处于动态过程中,既可以转变为健康状态,又可以转变为疾病状态,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兆,所以这第三种状态是现代医学防病保健的重点。
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,即高负荷(心理和体力)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体重、免疫功能低。
衰老、疲劳综合症、神经衰弱、更年期综合症及重病、慢性病的恢复期,均属于“亚健康”状态范畴。“亚健康”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脏器功能下降,自觉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,如疲乏无力、情绪不宁、头疼失眠、胸闷等,但各种仪器和生化检查很难确诊,“亚健康”状态极有可能发展成多种疾病。
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时,常常有以下表现:
1、心神不安,惊悸少眠:心慌气短,胸闷憋气,心烦意乱,惶惶无措,夜寐不安,多梦纷纭。
2、汗出津津,经常感冒:经常自汗、盗汗、出虚汗,稍不注意,就感冒、怕冷。
3、舌赤苔垢,口苦便燥:舌尖发红,舌苔厚腻,口苦、咽干,大便干燥、小便短赤等。
4、面色灰滞,眼眶灰暗:面色无华,憔悴;双目周围,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。
5、四肢发胀,目下卧蚕:尤其中老年妇女,晨起或劳累后足踝及小腿肿胀,下眼皮肿胀、下垂。
6、指甲成像,变化异常:中医认为,人体躯干四肢、脏腑经络、气血体能信息层叠融会在指甲成象上称为甲象。如指甲出现卷如葱管、相似蒜头、剥如竹笋、枯似鱼鳞、曲类鹰爪、塌同瘪螺、月痕不齐、峰突凹残、甲面白点等,均为甲象异常。
7、潮前胸胀,乳生结节:妇女在月经到来前两三天,四肢发胀、胸部胀满、胸胁串痛,妇科检查,乳房常有硬结。
8、口吐粘物,呃逆胀满:常有胸腹胀满、大便粘滞不畅、肛门湿热之感,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适,口中粘滞不爽,吐之为快。重时,晨起非吐不可,进行性加重。
9、体温异常,倦怠无力:下午体温常常37-38度左右,手足心热、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结核等。
10、视力模糊,头胀头疼:平时视力正常,突感视力下降,且伴有目胀、头疼,此时千万不可大意,医院检查排除了颅内占位性病变。
亚健康状态的后果
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,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,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,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,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,容易引起心身疾病。用冰山一角来形容较为恰当。然而体格检查并无器质上的问题,所以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,除了疲劳和不适,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如果长期高度应激、挑战极限,如熬夜、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,很容易出现猝死,也就是“过劳死”。
“过劳死”——是一种综合性疾病,是指在非生理状态下的劳动过程中,人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,体内疲劳郁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,出现致命的状态。
亚健康的预防
亚健康状态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,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,处理不当将直接导致严重的疾病。故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《黄帝内经》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?”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所谓“未病”,未雨绸缪、防患未然的重要性。
从方法上,预防亚健康应从纠正病因开始,从平时的生活抓起,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。做到科学的健身、修养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。也就是从生物-心理-社会的角度全面加以预防。
编者按:
赵玲瑜,主任医师,现任湘乡市中医院院长,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,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,湖南省中医药学会、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专家库专家,湖南省内分泌学会糖尿病学会会员、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评审专家库成员,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兼职教授湘潭市医学会理事,湘潭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。主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等内科疾患。